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汪天亮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漆器漆——汪天亮大漆艺术谈

2014-09-09 14:13:1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武:您从事艺术创作已经有近40年历史了,能简单谈谈您对艺术的理解吗?

  汪:在我看来,艺术实际上是为人服务的,是人的一种需要。所以在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艺术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说,在一个民族遭受灾难的时候,艺术的那种反应,艺术飞那种情绪,是愤怒的,它需要爆发。那么在和平时期,现在,在逐渐讲究“以人为本”的这个时代,艺术实际上就应该通过对“人的最快乐的理想”的追求来达到它的最高境界。所以我认为,当代艺术,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实际上它的核心问题还是一个以人为目的的,是为了表达人的一种精神的、情绪的、思想的状态提供某种可能性。

  武:现在多媒体、装置等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当代艺术形态,您的作品主要是用大漆,那么这种媒介或表达方式和您刚才说的表达人的情感等,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大漆在表达“当代人的感受”方面,会不会有一些局限或力不从心?

  汪:我们现在所要表达的这个当代,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当代,而不是一种匆匆过客式的、机械式的当代。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因为有不同的追求,我并不反对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科技来做当代人的表达。但是反过来,传统媒材一样可以把当代人对历史、对传统的一种重新认识与当代接轨。当然就“一个艺术家在选择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做他的艺术,来作为其艺术方向和语言”这个问题而言,我认为这和他的生活、生存的条件以及地域是有关系的。因为我生活的这个地方,是一个漆的故乡,是非常有漆文化积累的这样一个地域,所以我选择了它。那么,如果我不是生活在这个地方,我如果是生活在景德镇,可能我选择的是陶瓷。

  关键词2:平面、变形、立体

  武:您对大漆的利用,是否也经历了传统漆艺的学习、实践,当代大漆艺术创作的转变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汪:是有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也是每个艺术家必须要经历的,我也毫不例外。只不过这种经历与我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使我认识到“漆艺”和“漆的艺术”的不同层面。我是一个思考型的艺术家,我从学校毕业出来之后,对当代的艺术的整体走向有过一个分析,今后我要用什么东西来表达我的艺术?我研究了福建的特点,就是我生活的这个环境。我发现最好的一个表达的资源就是漆。这差不多是在七八十年代的事。我的老师是郑宜坤老师,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非常传统的。但我的作品有所不同。

  我对于大漆艺术的探索和创作大概可以分出几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平面的。我们做漆,一般最主要还是做装饰性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把书法放进去了。我这个人叛逆性比较强,往往是是反向思维。就是说,最早在用漆的时候,我就走向了方面。传统漆都会磨的程亮,我就想为什么漆不能做得更有肌理呢?文明都要磨得那么光呢?磨的光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研究后我就发现,磨的光主要都是器皿,都是人要用、手摸的、嘴唇接触的东西,这些东西当然就需要磨得很光滑。但如果是绘画、是一种表达,那么作为一个平面作品,就不一定要需要这么光滑,它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一个概念。传统的东西都要磨得很光滑,磨得不光滑就被认为是工艺没有达到漆艺的标准。

  武:这与功能性直接相关的。

  汪:对,有的作品,我把漆涂上去,皱地一塌糊涂,我常常想这个就是漆本身的东西,是它的野性,漆一旦涂厚了就会皱起来,像铁一样,甚至干了以后可以把手都割破。还有一种是磨得非常光,那是人征服了它。我现在就是要把这种野性的东西,用各种手段慢慢把它调动出来。而我在调动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我的“当代的观念”在组织它,在创造新的东西。

  所以,我第一个阶段也是做平面的,但是到第二个阶段我已经开始在“形”上有些思索。我都是在最大的、最要害的问题上考虑,因为“形”一旦发生变化画面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这时第二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短暂,马上就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把作品做成空间性的东西。可能在当代漆艺方面我是最早提出来这个理念的,就是说漆艺不仅仅是平面的东西,如果把漆简单地定义成漆画,那就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漆这么能单单定义成漆画呢?应该是漆艺。因为它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只不过平面是越南传过来的,我们接了他的棒。

  武:所以概括的说,您的大漆创作基本上可以分成这三个阶段?

  汪:对,但是到第三个阶段已经是交织在一起了。现在我既做立体的作品也做平面的作品,但是在平面上也有立面的表达,而且还做了大量强调立体的东西。

  武:您这个自然的思考过程,到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与当代有了不谋而合的部分?

  汪:对的,你这个概括是对的。事实上,我非常强调中国的当代应该的我们中国人自己发现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对当代的一种理解,是用中国的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代,这个才是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现在我们把当代这个盘子端给了外国人,好像他讲你是当代就是当代。这个就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需要当代。不是说你安排他当代就是当代,不安排他就不是当代。大量年轻人现在所做的当代艺术,很多是受西方影响的,他们自己对当代不一定很了解,他们只是认为咱们中国必须西化,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当代。实际上中国文化因素里有没有当代,你慢慢研究就会发现,他就是当代的。我就是从自己文化的本体走出来的。

  关键词3:工艺的表达、当代人的表达、漆的精神

  武:那么您现在用漆来做作品,做“漆的艺术”,主要考虑的不是漆的传统,而是当代艺术的问题?

  汪:对,当然我在作品表达的整个技术过程中,无疑是靠传统技术支撑的,但传统技术的使用,已经不是原来的要求了。传统技术的使用,完全是因为“我”的思考来“为我服务”的,我不是为技术服务。概括而言,在的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为技术服务,而这个技术是古人传承下来的,这一类的创作者是把古人传承下来的技术进一步做得更精致,做得更好,做得跟古人一样,这是一种技术的表达,也就是说是一种“工艺的表达”。而我是将所有的这些技术为我的创作,以及为我作为当代人的表达服务,所以我就有取舍。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看重的还是从精神层面来考虑漆的意义。因为大漆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指标性的东西,传统文化中有糟粕,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艺术都是好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我们在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时候,我们要从大的精神层面去把握它,这样才有可能与当代做一个结合。漆的最大的特点,作为中华文化的指向,我认为就是大气,这不是器皿的“器”,而是气象的“气”,是精神的东西。此外,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神秘,因为漆是黑色的,而漆的那种黑并不是普通的黑,是非常深邃的黑,中国人讲“漆黑漆黑”,只有漆的黑才是“真黑”,所以它是分深邃,它是神秘的,它是大气的。同时大漆还可以吸收其他所有的物质材料,比如矿物质颜料啊、螺钿啊等等,可以使这些材料全部为自己服务,所以漆又是富丽堂皇的。所以漆有三个精神(大气、神秘、富丽堂皇

  ),那么这三种精神与当代做链接的时候,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

  关键词4:抽象、意象、时尚、经典

  武:这次展览当中的作品,从面貌上看基本上都是“抽象”(暂且借用这个词)的,您怎么看待抽象这种艺术形式与东方精神之间的关系?

  汪:我非常反对仅仅将抽象归纳到西方的艺术当中去,好像抽象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原本是属于西方的,好像说中国艺术中没有抽象意识。实际上,虽然“抽象”这个概念是西方人提出来的,但是很早以前,中国人在其艺术表达和文化理念里,同时包括在中国哲学中,就已经有很长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庄子所讲的逍遥游,老子所讲的虚无、虚实、有无等,他们的思维为今后中国人能够表达或者吸收抽象艺术(我反对一概成为抽象)的精神提供了基础。

  中国人在2000年前已经准备了这种可能性,比如中国人对奇石的欣赏,奇石的瘦、透、漏、空,这些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人对抽象艺术的一种理解,就是人对一个抽象事物的理解。再比如写意山水中的“虚”、“空白”等,也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包括现代了对雨花石的迷恋,对寿山石的喜爱等,如果没有一种传承是“对形式以外的美的认识和积淀”,那么是不可能产生这种需求的。

  所以我认为抽象艺术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在享受它了,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上。你说草书外国人能看得懂吗?可能连中国人都看不懂,但是很多外国人喜欢,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欣赏。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欣赏并不是认识“字”,而是欣赏“线条的节奏”,是认识线条节奏中的那种“韵味”。所以在欣赏“抽象”的问题上,西方和东方都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东方比西方研究得更早。

  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东方人还有一个儒家思想作支撑,所以(对于抽象的问题)还没有大跨步地跨过去,总是徘徊在在“似与不似之间”,总是非常小心地在寻找似与不似之间的一个界线。而所谓“似与不似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似”与“不似”之间的纬度的推移是不同的,当人们对写实绘画世界还缺乏充分了解的时候,在“似与不似”的问题上,人们是倾向于“似”的,而对“不似”的追求处在一个比较弱的位置;但当图象世界非常完整的时候,那么“不似”就起到一个比较主要的作用,而“似”就退居到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所以“似与不似之间”其实也是辩证的,似与不似之间也是变化的,“似”与“不似”这个问题上,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似”与“不似”永远是人的一种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时代不一样,人们对“似”与“不似”的选择是不同的。

  武:我看到有些评论将您的作品放在“意象”的概念下来阐释而回避了“抽象”,还有一些观赏者认为您的作品很“时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汪: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时尚和经典的问题,也是当下的一个话题。就是说现在人们往往把时尚和流行看成是一种低层次的东西,而艺术恰恰有要追求的是经典。其实这个观点是不辩证的,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例如宋画,他是中国最经典的东西,还有文人画,还有近代的如黄宾虹的画,在他们的那个时代,这些作品是最时尚的,也就是说任何经典的东西,必须是从时尚走过来的。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虽然不能说所有的时尚都会变成经典,但是经典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必然是时尚的,而且到了现在还有它时尚的元素。比如我现在做的这些东西,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脱胎出来的,我的作品摆出来,看到的人一定不会说这是西方人做的,一定会认为是东方人做的,这就是说,无形当中,东方的气息、东方的韵味、东方的知识、东方的智慧,都会从作品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5:民族、地域、当代、个性

  武:从您40年的从艺生涯来反观,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号的艺术家,或者说怎样才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

  汪:艺术家是个体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通过个人来表达,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是民族的,第二他必须的地域的。因为民族不是抽象的,民族需要依附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中,例如表达黄土高原、陕北的,那么你必须依附于黄土高原这个具体的气息上面,再比如表现少数民族的,必须体现在少数民族自身的生活状态之中,所以地域和民族是不能分离的。所以我认为民族必须是地域的。第三,我认为必须是当代的。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什么地域,艺术家的作品不能是传统的重复,而应该是当代人对民族,对地域的一种重新认识。第四点我认为比较难的,即艺术创作必须是个性的。这就是说,一个艺术家在民族、地域、当代之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用自己的智慧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个是最困难的。

  其实要做到“民族的”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可以把剪纸拿来用一用,这样就比较容易被认为是民族的。要做到“地域的”也很容易,比如包个头巾等。做到“当代的”也不困难,比如加一些当代的符号等。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必须是以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的、独特的创作基础才能成立的。我们常常会讨论一件作品其原创性的含量有多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原创性,但是有些做作品的原创性过于稀薄,在作品中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就像一杯水中也确实放了一点盐,但是这个盐已经没有味道了。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

  武:那么您认为“个性”这个最难以解决的部分,是靠什么来支撑凸显的呢?

  汪:我认为一个好的“个性的显现”,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支撑艺术家将其个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一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但每一种“个性”的显现是一个合理知识结构的所促成的。如果说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有书卷气,那么在这个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中,他应该是读了大量的书,他才会有书卷气。如果说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很有想象力,那么在这个艺术家的生活中大概是有一些大起大落,或者很多故事。例如齐白石的作品,是因为他的生活才产生了他对和平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并表现成一系列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也是中国人最向往的,所以他是个性的、地域的、民族的。因此,总体上讲,我认为作品的面貌一定是与合理的之知识结构相结合的。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汪天亮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