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8月12日汪老师要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漆艺作品展,并且又出了一本新的个人作品专辑,作为他的学生,我特别的兴奋,便立即与常联系的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国外艺术家们谈起此事,没想到他们也和我一样兴奋。他们当中有见过老师本人和他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拜访过老师的画和书册。他们共同的心声是“他是一位充满激清、富有创作力、了不起的中国大艺术家”,同时他们要我一定转告汪老师。于是我也想在老师的作品集前凑个热闹,说上几句。
1985年我考入福州工艺学校,有幸成为了汪老师的学生。第一次踏进位于学校红砖小楼老师的工作室,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当年画室里的那些漆画作品至今都记忆犹新。人物、动物、风景和静物等多种表现题材。当时感觉老师作品的风格既带着东方民间艺术的朴实和直白,了渗透出文人画的气质,远受到西方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更吸引我的是,老师的作品在吸收福州传统漆文化的基础上,与同时期福州地区形成“平、光、亮”的漆艺作品评判标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因此从那时起,我便对老师无比崇拜,坚信未来老师一定是中国漆艺界前卫性和当代性中有最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这便是我当时对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早期作品的印象。
1990年开始,老师作品的题材开始更注重吸收自身民族和历史积淀的东方文化,《仰韶文化》系列作品便是最好的体现。作品的表现手法有了全新的突破,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平面表现,而出现了介于体和平面之间的形式,且多数无框,如《漆画》等系列作品。在漆工艺技法上,老师有了很大的突破。该时期的作品开始打破传统意义上从厚料、薄料、罩明、彰髹的过程,结合了传统技法与个人表现拯强的堆、刻、撒、贴、罩、磨的手法,既有亲切感又有创新的愉悦感。同时,这时期老师的艺术活动也十分活跃,画展和请学活动从福州到上海到北京;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2000年后,老师创作的表现形式更多样化,更不拘泥于平面或立体。在《大器》系列漆艺作品中,胎体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木板裱麻布和苧麻胎,更运用了木胎、陶胎、金属纲胎等。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老师的作品将当代漆文化与区域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融合,尤其是和婚嫁、生死相关的民俗器具,进行了一种新的无声对话和探索。
一直以来,老师对漆文化本质的探索和研究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经过多年不断的延伸和完善,已经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完整且具有当代性和前瞻性体系。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创作,创造出许多过目难忘的造型。他的作品从胎骨里凸显出一位东方艺术家特有的魅力,足以让人陶醉。
陈秋荣 2011年7月于东京
东京艺术大学 漆艺专业博士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